致富彩票

古文字学精品课 - 武汉大学

  • 名称:古文字学精品课 - 武汉大
  • 分类:文化历史  
  • 观看人数:加载中
  • 时间:2024/6/27 16:09:26

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,各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,许多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

和文字,本课程所指古文字是中国古代的汉字。古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、发展

及字形、字音、字义的专门学科。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,中国古文字至少已有5000年的

发展历程,因此,古文字承载着不同时代大量的历史信息;解读它们不但对于研究文字本身

是必要的,对于解读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。中国传世和出土的甲骨文、

金文、简帛数量越来越多,内中记载了丰富的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方面的内容,

掌握古文字不但对于研读中国古代典籍有极大的帮助,对于从事先秦史的研究更是须臾不可

缺少。当前,通过文字学的手段研究这些珍贵资料,有的已发展成为专门的学科,如甲骨学

和简帛学,本课程有别于专门的甲骨学和简帛学,是专门研究古文字的起源、变化、字义的

学科。识读古文字是本学科的最基本目标,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学生应当对汉字的发展历史、

字形变化有着最基本的了解,要求学生熟记1000个古文字单字,掌握古文字学最基本的理

论知识。

本部分系课程大纲的核心,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、参考文献、学习要求

等。可以分章节、专题编写,内容至少包括但不限于: 

(一)什么是古文字学,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 

古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汉字的一门学科,包括形、义、音三个方面,而以形、义为主。

这门学科除研究汉字在形音义方面的历史变化外,还为识读、研究中国传世古籍和地下出土

的文字资料提供科学的方法。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秦篆之前的文字。汉代的学者就把

此前的文字称为古文,如东汉学者许慎在《说文·叙》中说:“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,

其铭即前代之古文。”班固在《汉书·郊祀志》中说:“张敞好古文字。”这里所说的古文字

都是秦篆(包括秦篆)之前的文字,汉隶一般不划在古文字范畴。因此,古文字学所研究的

对象包括金石并用时代的陶文、商代的甲骨文、商周春秋及战国的金文、春秋的石鼓文、战

国、秦的简帛、竹书以及这一时期的玺印文字等。 

虽然古文字属于“死文字”,但因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曾间断,从甲骨文到金文,

从金文到篆书,再到隶楷,其演变轨迹十分清晰、紧密,就是现代汉字也仍然保存着丰富的

古文字、古文化信息。再者,古文字学属于汉语语言学范畴,具有极强的应用性,是识读、

研究中国传世典籍和地下出土资料的基础。从这个角度讲,古文字学有着极大的应用性。 

(二)我国、域外的基本实践,历史和现状 

古文字学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一门学科,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及汉代。产生于战国秦时的

《尔雅》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,在训诂学、音韵学、词源学、方言学、古文字学方面都做

出了重要贡献,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秦相李斯曾整理诸国文字,对秦篆进行了整理和

推广。大概在秦汉之际产生了文字的“六书”理论,“六书”这个概念始见于《周礼·地官·保

氏》:“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,乃教之六艺,……五曰六书。”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:“六

书,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处事、假借、谐声也。”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、

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。许慎《说文·叙》把六书之名定为:指事、象形、形声、

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。当时学者对“六书”的具体解释是:象形者,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,日

月是也;指事者,视而可识,察而见意,上下是也;会意者,比类合谊,以见指撝,武信是

也;形声者,以事为名,取譬相成,江河是也;转注者,建类一首,同意相受,考老是也;

假借者,本无其字,依声讬事,令长是也。这些理论,对于分析当时文字的结构、探讨文字

的原始意义都具有重大帮助。“六书”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

况的认识。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之上的,是对汉字的造字理论与应用是一个不够完

善,不够周密的归纳和总结。但是,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,特别是对古文字,“六书”的分

析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。“六书说”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建。经过现代诸学者的

科学分析,一般认为,六书中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属于造字之法;假借则属于用

字之法,即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。东汉许慎的《说文》对“六书”做了较

为权威的解释,对字义、字形解析和探源方面有着巨大成就。《说文》的问世,标志着中国

古文字学的初步建立。 

“六书”是秦汉以来关于造字的方法与理论,虽然近现代学者对此提出了诸多疑义,但

并不否认其中的积极因素。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在总结“六书”的基础上提出了“三书”说,

他在1935 年写的《古文字导论》和 1949 年写的《中国文字学》中都讲了“三书”说,即

象形、会意、形声三类文字“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。不归于形,必归于意,不归于意,必

归于声”。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《殷墟卜辞综述》中,认为唐兰先生的“三书”并不

合理,提出了自己的“三书”说,他认为假借字必须列为汉字的基本类型之一,象形、象意

应该合并,故陈氏的“三书”是象形、假借、形声。 

裘锡圭先生同意陈梦家的新“三书”说,并进一步诠释说:“表意字使用意符,也可以

称为意符字。假借字使用音符,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。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,

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或意符音符字。”但裘先生认为仍然有很多字并不能纳入新“三书”

体系,这些不能纳入“三书”的文字主要有:a记号字,如五、六、七、八等;b半记号字,

如丛、义等字;c变体表音字,如乒、乓、刁等;d合音字,如甭、羟等;e两声字,如啎

等字。一般而言,这新 “三书”是造字的最基本方法,其它类型字少且有争议,如甭、歪、

尖等也可称为新型的会意字。本学科要求学生了解“六书”、“三书”的产生和基本意义,

了解近现代古文字学界对“六书”的质疑与批评,从而掌握、发展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。 

自宋朝的金石学兴起以后,对于古文字的识读和研究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,这时著录与

研究的书籍出现了一些,但在清末才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。1899年,殷墟甲骨文的发现

为古文字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契机。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了龙骨,辗转到了罗振玉手中。

其后,罗振玉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资料进行了考据,证实了这些就是盘庚迁殷的商代文字。

前中央研究院又对殷墟小屯进行了科学发掘,其后,诸多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

及各项研究,这其中以古文字界的三堂为代表:罗振玉号雪堂、王国维号观堂、郭沫若又名

郭鼎堂。他们对古文字考证和方法的总结有着极大的贡献。其后,唐兰、于省吾、董作宾、

胡厚宣亦成为甲文字学界的翘楚。五四以后,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,人文科学的方法也不断

影响着我国,从传统的训诂,到全面的、科学的、历史的考察文字的形、音、义,使古文字

学的方法更加科学。朱德熙、李学勤、裘锡圭等都对古文字的研究有着巨大贡献。 

(三)学术前沿、改革前沿、发展趋势与展望等 

中国历史上对汉字有意识的进行整理当首推秦朝丞相李斯。秦相李斯配合秦国统一六国

的军事行动,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、归纳,最后推出秦篆这种适用全国的统一文字。可以说,

这是一种官方行动。而东汉许慎编纂《说文》则应是个人行为。他首创以偏旁、部首拆分汉

字,然后将其归入不同的部类。这是对分析汉字、整理汉字以集后来编纂辞书都具有重大意

义,是许氏在文字学上的一大贡献。 

从许慎《说文》算起,古文字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程,其理论经过前辈的潜心研究已基

本成熟。时人的“六书”虽然不够严密,但近人的“三书”说,即形意、形声、假借基本能

够概括汉字的构造方法。指示可以看作是会意一种;假借是用字的方法,虽不会产生新字,

但在字义上却发生质变;转注之类归纳、要概括的并不科学,或归形声,或归会意,不应为

一类。此外,有些汉字属于形声兼会意,而数字符号有些可归入会意,有些可另辟一类。这

些已逐渐被古文字学界所认同。而在字音方面,学人已完成了上古、中古的音韵分类,对于

字音的识读有极大的帮助。古文字学以形义为主要研究对象,自许氏的《说文》问世后,人

们已渐渐重视形旁的分类、归纳。这对于已有文字的分类、准确理解其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

作用。近年来,高明的《古文字类编》、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的《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》都这

方面成果的代表。这些工作还应继续进行。 

古文字学的理论是总结现存已识文字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,其正确与否,一方面要

看其是否符合逻辑,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,即验证、破译那些未识的文字。因为,

古文字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破解那些不识的文字。以甲骨文为例,目前已发现近4500多个单

字及字符,能够准确识读的不到2000多个。那么,通过同类偏旁、部首的归类,解析字符

的含义就成为必要的途径。这就要求各类偏旁、部首的归类要准确,在此基础上解析字符的

含义才能准确。准确的解析其含义只有单个字是不行的,因为单字不便验证解析的含义是否

正确,只有经过若干文句的验证才能最后确认。正确的识读古文字至少需要三个步骤:一是

正确的隶定,即摹写要正确;二是解析要正确;三是在若干文句中去检验。如果没有第三个

步聚,文字的解析则类似于猜谜而得不到肯定性的答案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必须将现存的

所有古文字收集、编辑,再按不同标准将其分类;如按部类划分、已识未识、按时代排列等

等。在此基础上再将文字出处标注,使单个文字在文句中的语境得以识别,从而加大正确隶

定、正确识读单个文字的机率。这一工作将是今后古文字学工作的重要任务。当前,这一工

作已有一定的基础,如高明先生编著有《古文字类编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)、徐中舒先生编

有《甲骨文字典》(四川辞书出版社,1989年版),戴家祥、马承源主编的《金文大字典》

(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)、何琳仪先生编有《战国古文字字典》(中华书局1998年版)等。

下一步将各时代排列、未识字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载入将是应当完成的任务。 

(四)文献阅读 

本课程共分为六大部分,或称之为六章,因此,所列阅读文献即分布于六章之内。 

第一章:古文字学的一般理论 

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: 

1﹒古文字的起源 

古文字的起源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问题,对此历来观点不一。关于汉字的

起源,中国古代文献上主要有: A、结绳记事说。B、刻契说。C、图画说。D、仓

颉造字说。 

图画说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,唐兰先生在《中国文字学》一书中也说到: “文字

的产生, 本是很自然的, 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, 已经有很好的绘画, 这些画

大抵是动物和人像, 这是文字的前驱。”古文字的六书中也有很多象形字,从这个意义

上来看, 图画对文字的起源作用最大。 也有观点认为,文字是记录语言的,只有那些

记录语言的专用符号才是真正的文字,因此,从文字的各种类型分型,文字的起源恐怕

不只是一种途径。 

2﹒古文字学的六书与三书 

六书是战国至汉人总结的文字造字理论,也是分析文字归类的方法。虽表述各不相

同,但大至意思相类。主要表述有: 

A、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:六书,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处事、假借、谐声也。 

B、班固《汉书•艺文志》: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。 

C、许慎《说文•叙》:指事、象形、形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。 

近人唐兰、陈梦家、裘锡圭主张三书说,而以裘锡圭的论述较为详备,即表意、假借、

形声。但仍有一些是三书所不能概括的文字,这些当是特殊途径产生的。 

3﹒古音韵与古音韵学 

传统音韵学研究的是古音、今音、等音。古音即“上古音”,是指周、秦、汉时代的汉

语语音。因研究这个主要的依据文献是《诗经》,所以这一时期的语音又被称为“诗经音”。

“今音”又叫“中古音”,是指隋唐时代的汉语语音。研究今音主要依据的文献是《切韵》,

所以这一时期的语音又称“切韵音”。等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音理的一门学科,这部分与本

课程相距甚远,故不讲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