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富彩票

《中国》从春秋到盛唐

  • 名称:《中国》从春秋到盛唐
  • 分类:历史地理  
  • 观看人数:加载中
  • 时间:2024/6/6 21:32:49

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,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,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方面的变革。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局面,各国相互争霸,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,这对中国的政治、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在这一时期,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,如礼乐制度的建立、孔子的思想传播等。礼乐制度是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,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礼仪活动,使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。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,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,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,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,各国相互争霸,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变革。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、文化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,这一时期的变革和创新为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奠定了基础。 战国时期之后,中国进入了秦汉时期,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,秦始皇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秦朝,结束了长期的战乱,开创了统一的大一统局面。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,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,推动了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。 从汉朝到盛唐时期,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,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,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,推动了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繁荣。唐朝的诗歌、绘画、建筑等方面达到了巅峰,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。 总的来说,从春秋时期到盛唐时期,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,这段历史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,对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,推动中国文明不断发展。

《中国:从春秋到盛唐》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历史纸上纪录片,以纪录片《中国》第一季的内容为基础,以思想和制度发展为主线,分为12个精彩故事,从春秋战国的思想维度,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制度建立并完善,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大融合,催生出隋唐盛世的视角,配以数百幅精美插图,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动人细节,勾勒出中华文明磅礴大气的发展脉络。书后还特别收录了《中国》创作团队的心得体会,让读者了解这部书的创作缘由和背后的故事,更好地品味“中国”之美。

试读

壹 春秋

公元前489年,在外游走数年的孔子,遭遇了人生中□严重的一次危机。

事情听起来很有些荒谬。吴国攻击陈国,楚国发兵相救。原本这只是诸侯

国间的普通一战。楚昭王听说孔子此时正好在陈、蔡两国交界的地方,就派人去请他。

陈、蔡两国的主事大夫得知后,非常恐慌。

之前他们没有听取孔子的诤言,心里却知道孔子所讥讽的句句切中时弊。这样的贤人如果为楚国所用,恐怕会对自己不利。

为了不让孔子去楚国,陈、蔡两国派人将孔子一行围堵在荒野之中。

行动受阻,食物不足,弟子们病倒了很多,一个个脸上露出饥苦之色。

一天,两天,三天,围困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。粮食就要断绝,大家都饿得

站不起来了。只有孔子,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,照常讲经说道,诵书弹琴。一些弟子支撑不下去,三三两两地离开了。

子路对这个无妄之灾很是不悦,他忍不住去问老师:“君子也会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?”

孔子回答他:“君子即使身陷困境,也会有自己的坚守;小人若遇到困境,就只会胡作非为。”

虽然给子路的答案一如往常的坚定明确,但这一次的困厄实在性命攸关,非比寻常。

孔子的心中也并非没有疑问。

他逐一召来各个弟子,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:“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吗?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?”

子路说:“也许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,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;也许是我们的智慧还不足,所以别人不肯放行。”

孔子反驳他:“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,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?如果智者就能畅行无阻,那王子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?”

子贡接着前来应答。他说:“夫子的学说太渊博、太宏大了,所以没有国家容得下你。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吗?”

孔子批评他:“不好好修习学问,反而降低自己去迎合,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!

□后一个作答的,是孔子□喜欢的弟子颜回。

颜回的话说到了他心里:“虽然不被天下接受,又有什么关系呢?我们没修好夫子之道,是我们的耻辱;我们修好了夫子之道却未被采纳,是当权者的耻辱。”

孔子听完,欣然而笑。

时间又过去了一天,□后一点充饥的稀粥已经见底。陆续又有看不到希望的弟子选择离去。

这或许是孔子一生中对自己□为怀疑的时刻。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困境,一起包围了他。

和弟子们的交流,更像是他的自我拷问:“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吗?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?”

他应该无数次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,也应该无数次地回答过自己。

回望走过的道路,他想起了多年前洛阳城外的那个下午,老子的临别赠言仿佛预言了他必将遇到的磨难。

老子说:“聪敏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,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;博学善辩者常常招致危险,因为他喜欢揭人之短。”

在招致危险并且离死亡很近的这一刻,孔子完全理解了老子的苦心。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离老子这么近过。